阿凡達X第九禁區X鬼影實錄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2009年底一直到明年夏天,有數不清的大製作電影要上映。其中號稱燒最多錢的,就是曾經拍出風靡萬千男女經典愛情災難電影「鐵達尼號」的詹姆士柯麥隆,耗時12年(實際拍攝四年多)、官方成本2.3億美金(據傳實燒5億!),影史終極大片「阿凡達」!



詹姆士柯麥隆是好萊塢頂尖大導,鐵達尼號叫好又叫座讓他踏上人生最高峰。想當時(1997)我也迷上鐵達尼號(國中生...),不但買了原聲帶,還買裱好的海報要送給心儀的女孩兒~

現在回想起來,鐵達尼號最讓我感動的是......咦?好像沒什麼值得感動的。這部得了11座小金人的傳奇鉅片,現在cable台上看到我會馬上轉台!為什麼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會禁不起時間的摧殘呢?因為,事實是我年幼無知不懂事啊~

我在台中新光影城第二廳看3D版阿凡達,第一次進電影院看3D電影,還怕會頭暈呢。(一暈可是2小時40分,很可怕的!)3D效果真的不錯,只是失焦的部份很多,並沒有因為3D而完全清晰。我想之後應該不會再期待3D電影,但該廳音效很棒,夠震撼!(不知為何整個電影院靜悄悄,沒有音效時,我啃蝴蝶餅乾的聲響也很震撼!)

有人說,阿凡達很有宮崎駿的味道:環保!我想頂多也只是一部分的宮崎駿,阿凡達還是很美國and好萊塢的片子:劇情單純易懂情感直接,但破綻甚多、無深思而且老梗。唯一不同的是它結合了生物科技和網路概念,而這也是很科學主義:什麼都可以用科學解釋!

與生物「連結」和網路概念世界觀的部份很像駭客任務,但更像攻殼機動隊,這可不是我偏心胡扯,捨棄肉身投向網路、身體只是軀殼可以更換,這本來就是攻殼的重點。只是攻殼是純科幻,阿凡達則用科學(科幻)來解釋潘朵拉的神祕。

所以我必須說,這部片對我來說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回味之處;我不認為一部片必須「任何地方都有創意」,我期待的是「如何展現出獨特的風格」。最近王文興獲獎後又翻紅,在《家變六講》的書皮上他說:

「我認為所有的藝術到最後,好壞還不在於真與不真。因為真不真不是太難,這是基本而已。最難的是結構。最好的批評家最後看到的都是藝術品的結構。就是音樂也是好的音樂,不只在它的力量,最後恐怕還要看它的結構好不好,樂曲都是如此。看圖畫、美術,肯定也是如此。到最後只看到結構,從結構分高下。結構並不機械化,結構就是美學。」

我很喜歡《家變》,對於書皮上這句話雖不完全贊同,但他的確掌握到重點:結構。可是什麼是結構?結構在不同媒材上有不同的意義,一個作品可能有很多種結構可以討論,其中有一種可以很白話的講,就是「說故事」的功力。

我一度誤以為「第九禁區」的導演是「魔戒」大導彼德傑克森,後來才知道他只是製片,導演是曾經和他合作過的 Neill Blomkamp 。


「第九禁區」無疑是一部怪片。一開始還看不出這部片花了三千萬美金,只覺得一直報新聞、搞不清楚誰是主角。接著某個研究員一直出現在鏡頭中,只好很不情願地承認他是男主角......「第九禁區」的導演相當熟悉影像的調度,全片穿插各種不同敘事(新聞畫面、拍攝實況、電影敘事、特效場景等)卻井然有序毫不混亂。既不正派又不夠反派的低俗「大蝦」們,隨著事件和笑料一個個爆發,居然也能讓人產生同情同理心。這是一部影像敘事很棒的片子!因為該導演似乎曾專司特效場景,所以該片特效其實做得不錯。

另一部片則是燒錢電影的另一種極致:超低成本電影。「靈動:鬼影實錄」只花一萬多美金、只拍攝一個星期,比國片還便宜的鬼片,票房可是破億!平心而論,「靈」片美國票房能這麼高,大概是因為美式鬼片在當地較容易被接受,鬼故事在東西文化背景下有差異,鬼電影的差別更是顯著。

無論如何我一個人看這部片,我真的很膽小只看了一半。台灣看多了日、韓、泰、港鬼片,這部片以「驚悚」方式可能嚇不倒台灣人,不過美國人應該挺愛的。它回收了近萬倍的票房,當真是一本萬利!(台灣票房也破千萬!)


據說因為要播映3D版阿凡達,許多電影院砸錢加裝3D設備,似乎將因此邁向新的電影世紀。我在看阿凡達時不斷想到「立食師列傳」;前者是3D特效號稱領先業界20年,後者是運用3D CG呈現竹籤動畫的另類影像,兩者天差地遠根本完全不搭嘎。然而當我想到立食師「月見的銀二」走進小麵店與老闆對峙,兩人靜止不動(因為是圖片),鏡頭則環繞一百八十度將影像的扁平側面暴露出來......

立食師的影像其實相當細膩,只是故意融合靜態和動畫,當鏡頭環繞運鏡,「真實性」的輕薄假象馬上被戳破。「駭客任務」中崔妮蒂的空中滯留雖無破綻,但因為轉的是「鏡頭」反而給人電玩遊戲一般虛假的感覺。而阿凡達極力強調的身歷其境3D效果,當真就創造了更高的真實性嗎?我的確有閃避迎面飛來的炸彈破片,不過大多時候並沒有強烈感受到真實性,只看到"很3D"的3D效果。也許就像押井守的一分鐘短片,努力想變成人類的人魚,終究還是只能化為泡沫。


我想看了阿凡達之後,20年內不需要再去看3D電影了。


2009金馬影展-派蒂史密斯˙搖滾˙夢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這是一部Patti Smith自述的紀錄片,據她所言該片拍了11年(導演說是12年......)。雖然拍了很久,完全無法想像如何取捨剪接,但全片節奏順暢,優美又富含詩意。以側寫方式結合畫面,完整地呈現Patti Smith其人及其思想。

她是個詩人、畫家、抗議歌手,也是搖滾巨星。當她悠悠朗讀不知名的詩句(有些是自己寫,有些應該是大詩人寫的),當她和朋友寒暄說笑,當她和家人平靜閒談,透過影像可以感覺到在那個紐約人材聚集、發散無限創造力的時代,她是一個詩、藝術、音樂完全融入生命的詩人。她散發出溫柔、旺盛、充滿愛的生命力,而那正是她的創造力。

Patti Smith在 1975年推出第一張專輯"Horses" 。那個時代創造力旺盛的人很多、散發詩意的人很多、充滿愛的人很多。而她可以說是綜合這些特質的代表。她吉他彈得很爛,平時說起話來溫柔但堅定,唱起歌來爆發力驚人之餘,又具有完全不同於男性歌手陽剛的陰性剛強。



片中讀了不少詩,旁白的內容也富含詩意,如果不知道她是搖滾巨星,一定會覺得她是個詩人。但Patti Smith搞起笑來亦不輸人,其中有一段「尿在瓶子競賽」,她和Red Hot Chilli Peppers 貝斯手Flea的"瓶尿"經驗讓全場狂笑。(P.S.我必須確認一下是不是Flea......)

Patti邀請Flea攜手舉辦演唱會:

Flea:「四個小時的演唱會太長了,我可能沒辦法,我看兩個小時的電影就要尿兩次。」

Patti:「現在有中場休息了,不過這也是我的困擾。」

Flea:「我可是尿在瓶子裡的高手!」

Patti:「不好意思我可能贏過你。我有一次搭小飛機,原以為只飛45分鐘,沒想到其實是2小時又45分鐘,當時我在副駕駛座,後面四個人都在吐,而我就在副駕駛座上尿在瓶子裡。」

Flea:「你就在副駕駛座?你是怎麼引開駕駛的注意力的?」

Patti:「我一直和他說話聊天,然後一邊把褲子脫掉,當時剛好有點亂流,駕駛正全神貫注,而我就神不知鬼不覺地尿在瓶子裡。」

Flea:「我想你贏了,因為我們不同,你是女人。不過我常邊開車邊尿在瓶子裡;有一回在高速公路上,時速80哩,我想尿尿卻沒有瓶子,所以我打開車門,一邊開車一邊將身子側過一邊......」

Patti:「好吧,我想我們算是平手。」


本來想把片子裡的詩句背起來,看到這一段就笑到忘記了。不過開頭的詩句很棒,很有伍迪艾倫的味道,請看這裡

這部片子拍得很棒,大部分是她和朋友家人的對談、去世界各地的記錄,並不特別強調她在舞台上撼動靈魂的風采。不僅題材好、內容好,導演的功力也相當驚人,是很難得的紀錄片。

不過這次金馬的中文字幕似乎有點問題;一段Patti在日本的巡迴兼旅行中,Patti在旁白朗誦著不知名的詩句,其中穿插著日文"清酒"和"盆栽"......"盆栽"?什麼盆栽阿!應該是"萬歲"(BanSai)吧?!


Patti不但充滿創作能量、生命力,也有理性、思考的一面。(我認為)她是個十足的美國人,極度信奉美國精神--民主與自由。片中有一段運動中的演講,「當政府濫用權力,人民就要推翻這個政府,並創立新的政府!」這一段演講非常精采也很美國,可能引用了美國憲法或者什麼宣言我不清楚,但不再年輕的她還肯跳出來號召群眾反對小布希,並且不是為了替政黨背書,而是完全站在人民有權、有責任對抗政府的民主立場。這實在太屌了!

這部片子中國方面似乎找得到,不知道會不會出DVD,總之自認有搖滾魂的人一定要搞來看!





銃夢X薛丁格X愛麗斯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銃夢Last Order第12集78話「貓的妙術」(這應該是港版)中,一位「超電磁空手道」武術家在談論武學的境界時,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

從前有個武士,家裡出現了巨大的老鼠,即碩鼠。老鼠很大又很壞,家中的貓都被吃掉了。於是武士找來從小在捕鼠環境中長大的「敏捷的黑貓」,沒想到完全不是碩鼠的對手。

然後武士又找來「」,牠的霸氣剛強,光是目光就能讓老鼠從梁上摔下來。可是牠還是輸給碩鼠。

下一位挑戰者是長了兩條尾巴的貓妖「貓又」,牠精通心法密技,以自己的心束縛對手的心,追逼對手至死。這妖怪居然也敗給了碩鼠。

武士沒輒了,躊躇之際,耳聞鄰村有隻出類拔萃的貓:「招財貓」!這隻貓像傻瓜一樣,在門外對著碩鼠招手,碩鼠一開始躲起來謹慎戒備,沒想到不一會兒便毫無防備地走出來,被招財貓收服了。

被打敗的貓兒們誠心向招財貓請教。招財貓指出它們各自的缺點後,談到自己的境界:「根本無需用任何的技術,只要無心地順應自然,就沒有人會跟天下為敵。」但是,招財貓又說:「可別以為這是至高境界,我比起鄰村的貓,只能沾上牠的腳邊。」

那隻至高境界的貓就是「笑臉貓」!連牠是否存在都無法判斷,不需武力就能征服對方的境界!

武術家說完故事,搔搔腦袋,想不起那隻至高境界的貓到底是笑臉貓還是薛丁格的貓,女主角則淡淡地說道:「這真是,禪呢!」


以上就是「銃夢-貓-境界」的故事,我看到的時候大笑不止,這個空想科學漫畫真愛惡搞,還能搞出這麼好笑的梗,厲害厲害。

是不是「禪」有待各位去「參」,但這裡有趣的是他把愛麗斯夢遊仙境的「笑臉貓」和量子力學中的假想實驗「薛丁格的貓」連結在一起。這想必是科學控特有的文本解讀方式吧。

「薛」是個不顧動物權的假想實驗:把貓和放射性原子放在同個密閉箱子中,並置入一台精密的儀器,只要偵測到原子衰變的訊號,便會釋出毒氣毒死貓咪。而在開箱前,這隻貓就處於生死交界,然而對於科學的預測來說,牠既是死的也是活的。在網路上找相關資料,發現「薛丁格的貓」已經被證實了。不過不是真的用貓實驗,而是測量電子的流動方向,在實驗中電子同時順逆時針跑動,和薛丁格預測的一樣。(什麼是同時順逆時針我也無法想像,但活著同時也是死的更難以理解。)

薛丁格的這個假想似乎是想對量子力學中「觀察決定狀態」提出批判性思考,所以他是不是也覺得這是個詭辯呢?也有些人又拉來談論多重宇宙的問題,也就是有無限可能的各種宇宙同時存在。不過,從哲學上思考這個「假想實驗」,我是說真的哲學;貓的生死狀態是現實,和預測不同,如何去證成打開箱子之前的預測,或者如何讓悖反的狀態同時存在,邏輯上很難說明。不過把這個假想當成一種「譬喻」的話,倒是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同時存在悖反的狀態不正是人之常情?


其實我沒足夠的資格評論這個假想實驗,因為我完全不懂量子力學,我只覺得用量子力學談論貓的生死問題是一種「空想科學的浪漫」。但「笑臉貓」有讓科學家們這麼難理解需要動用到量子力學嗎?(這是科學的求知欲還是傲慢?)


銃夢所談的這幾個境界說不上多精妙,我比較喜歡Hellsing裡面那個貓女,本來覺得牠除了殺不死之外沒什麼傷害性,沒想到牠居然是最強兵器!(詳情請看「厄夜怪客」最後一集)但牠「存在與不存在全憑個人意志」的設定,不是明顯比較像愛麗斯的笑臉貓嗎?

Amie by Damien Rice (in the album "O")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在看歌詞翻譯之前,先翻譯一段有趣的東西;
這是Damien Rice現場演唱"Amie"時,對這首歌的介紹。
影片和原文請看這裡

「這是一首關於早上剛起床要去廚房卻從樓梯上摔下來的歌。帶著超痛的腳踝走進廚房,拿出一些食物當早餐,然後發現優格上佈滿了霉菌。然後你想:『好吧,我吃點水果行了吧。』但水果實在無法滿足,你需要更有飽足感的東西。有豆子罐頭但你沒興趣,你要出門,要去超市。你之前吃了片蘋果,但它早已消化殆盡。所以你上車前往超市,而在開車前往的途中,你驚覺你沒帶錢。你只好回去,回到家時因為肚子餓而頭暈目眩。然後你真的火大了,這時你媽又打電話來,跟你談一些你現在完全不想談的事。然後你決定待在家裡並且不吃東西,因為你整個暴怒。」

「然後你打電話給朋友,她說:『來我家吧,就搭上巴士,然後來我家吧。』所以你出門搭上巴士,來到朋友家。她說:『你怎麼啦?』『我他媽不知道,我就他媽超火大。』而她是一個不在意你早些是否詛咒你媽,也不在意你是個混蛋的朋友。她接受並喜歡你這個人。此刻你正尋找能給你慰藉的東西,而她告訴你:『今晚呆在這兒吧,我的床旁邊有個大窗戶,你可以在那裡看星星。』你心裡暗想『酷~』她繼續說話,而你想了,然後她說:『今晚我將和我妹一起熬夜。』無論如何,她告訴你去看星星,向它們要一些預兆,她說:『當你心情超低落,就向星空尋求預兆。』如此溫柔快樂的女孩。我躺下,『好的,晚安。』她關上門。」

「暗等她一會兒;我望著星空,萬籟俱寂。和自己獨處,感覺好一點了。然後執行B計畫,我望著星空,說:『好了星星,來點預兆吧!』就在此刻,當我說:『拜託,來點什麼都好!』當下一顆流星劃過,我說『操......酷!』然後馬上又心存疑竇。我對著星空說:『聽著,我早就看過流星了,我要你今晚感動我,我要你給我足以信服的東西看看!』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什麼發生了。我想我沒喝醉,也沒嗑藥什麼的,但某種非常奇怪的什麼發生了。隔天我寫了這首歌。」



Nothing unusual nothing strange
Close to nothing at all

The same old scenario the same old rain
and there's no explosions here

Then something unusual something strange
comes from nothing at all

I saw a spaceship fly by your window
did you see it disappear?

Amie come sit on my wall and read me the story of O
Tell it like you still believe th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brings a change for you and me

Nothing unusual nothing's changed
Just a little older that's all

You know when you've found it there's something I've learned
'cause you feel it when they take it away hey hey

Then something unusual something strange
comes from nothing at all

But I'm not a miracle and you're not a saint
just another soldier on a road to nowhere

Amie come sit on my wall and read me the story of O
tell it like you still believe th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brings a change for you and me

Amie come sit on my wall and read me the story of O
tell it like you still believe th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brings a change for you and me

艾咪

沒什麼不尋常,沒什麼怪事,
一成不變的生活。

老掉牙的情節,熟悉的雨,
這裡沒半個爆點。

有點不尋常,有點奇怪,
在百無聊賴中襲來。

我看見太空船,飛過你的窗,
你看見它消失了沒?

艾咪過來坐上我的牆,讀O孃故事給我聽
告訴我你仍相信,世紀末將為你我帶來改變。

沒什麼不尋常,沒什麼變化,
只有時光流逝。

當你找到它,我學到點東西,
因為你感覺到它,當它們帶走它。

嘿嘿,有點不尋常,有點奇怪,
在百無聊賴中襲來。

但我非奇人,你亦非聖人,
只是某個不知何去何從的士兵。

艾咪過來坐上我的牆,讀O孃故事給我聽
告訴我你仍相信,世紀末將為你我帶來改變。

艾咪過來坐上我的牆,讀O孃故事給我聽
告訴我你仍相信,世紀末將為你我帶來改變。



宇宙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我之前曾在cable上看過這個影集,只看一點點就知道它絕非一般科幻影集。最近才知道它不但榮獲大獎,也是美國科幻頻道最多人收看的科幻影集。

Battlestar Galactica(我譯為「戰星銀河號」,簡稱BSG;我受不了什麼都爭霸、星際的片名)如此成功,因為它夠另類。美國電影中常出現一典型角色:「科幻迷青少年」,用東方話語來說就是「科幻宅男」。他們超迷旅行在宇宙中的戰艦(如我們所知的企業號等)和天文方面的各種假說、理論。「光速」、「脈衝」、「空間折疊跳躍」等字眼他們一聽到就會血脈賁張(大腦裡的)。但我可以肯定,有許多科幻宅男對新版BSG應該有些失望,因為它比起之前的科幻影集,實在不夠科幻。

我沒看過舊作,但2005年的BSG實在很不「未來」。機器人擁有先進科技,一瞬間就毀滅人類殖民星球---用核彈!怎麼不是電磁脈衝砲之類的空想科學咧?撇開戰機、槍枝都要裝子彈而不是光炮不講;更詭異的是:人類創造的機器人---Cylon(賽隆人),在與人類決裂之後,自行進化創造出醫學上和人類完全相同的生化人......但是他們仍是機器!有個幫助人類的賽隆人將網路線插進自己的手中以操控電腦,這實在很難有科學上的解釋。但沒關係,因為這樣的惡搞它才會大紅大紫!(舊作中並沒有生化人,只有冰冷的機器人,生化人的出現讓劇情充滿懸疑和緊張的氣氛,賽隆人就在你身邊!)

這年頭流行惡搞,不一定要很硬派的惡搞(「下妻物語」那般)。BSG在編劇上大大改造,不同於以往的科幻影集,BSG節奏明快,好幾集用片頭短短的幾個鏡頭就帶過事件的起始,然後就這麼接著演下去。好幾次我都以為自己漏看了上一集。

BSG的戲劇張力重點在於信任、正義、信仰、和愛,其實之前的科幻影集也都是同樣的母題。但BSG撇除了過多的科幻元素,將重心全放在事件及其人物心理的反應上。每一集的劇情發展走向都很有張力,人類的存亡真是千苦萬難。

最惡搞的角色就是Dr.Baltar,他在第一集就精神分裂,整天幻想自己在海邊別墅和紅衣火辣賽隆女友鬥嘴或亂搞。Dr.Baltar瘋狂愛上女賽隆間諜,因而協助她背叛人類、毀滅殖民地。但因為沈重的罪惡感使他的精神出現錯亂,於是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的症狀。而有趣的是,他幻想中的女賽隆人,居然時常幫助他解決現實中的困境。沒人知道他是導致人類毀滅的元兇,也沒人知道他發瘋,甚至還讓他選上總統!每次看他又發瘋就覺得煩,但看他總是死不了,又覺得很好笑。


最後,這部科幻影集最惡搞之處,即無論賽隆人或人類,全都有虔誠「信仰」。人類信仰多神論,認為一神論不民主是極權主義。(這一點我覺得很酷,也很好笑!)劇中人類只要說到「神」,全都用複數型(My Gods! Thank Gods!)。而賽隆人則相信未來全在唯一真神的計畫之中。真是太不科幻了,但也因為「軟性科幻」讓大眾都能接受,BSG因而叫好又叫座。


圖片解說請參考下面的連結:
http://blog.udn.com/jefnjil/1989454

True Blood, Season 1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新一季已在美國播到第三集了,
台灣要等到啥時呢?

True Blood 是一部怪戲,明明是吸血鬼影集,事件卻大多纏繞在「人」身上。傳統的劇情元素在此削弱許多,新增添的重點即"V"

"V"就是吸血鬼的血。人血是吸血鬼的食物,"V"則是人的「靈藥仙丹」。Jason因為縱慾過度需要「補強」,而最強效的壯陽藥兼春藥就是"V"。他第一次嗑"V"就讓陰莖腫脹發紫,差點成了"炸"茄子。

除了壯陽,微量的"V"更是高級毒品,不只讓人恍惚出神,還讓你有回歸自然的神奇體驗。Jason這個風流混混遇上神秘的甜辣美人Amy後,才發現她是個重度"V"成癮"自然"主義者。原以為Jason從此定性成熟,沒想到愈陷泥沼,墜入太陽團契的邪惡深淵。

True Blood怪就怪在它時常不合邏輯,同樣的"V"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反應;治癒、上癮、壯陽、春藥,好似萬靈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麼願望都能實現。而有趣的地方在於,「什麼東西令人上癮」?

Jason除了無腦之外,更是個夜夜笙歌的風流王八蛋,他其實希望能找個人真心相伴,但又因為倒楣透頂終於投身魔教。而倒楣不就是症狀;因為他是個笨成癮者。生活毫無拘束,隨心所欲不用腦就是他的癮。

被神棍騙錢的可憐Tara,也是重度失控成癮者。她無法面對他人的惡意或好意,稍有不悅就將人推得老遠,以免被搶得先機遭人拋棄。最後她加入狼人家族,雖然情緒和緩許多,但看來也凶多吉少。

毒品可怕眾人皆知,卻仍有人輕易嘗試而至不可自拔。成癮並非藥物之罪,而是藥物將問題變得單純,單純的墮落。


Ture Blood 最令我驚豔的是影像本身。它對人的影像的處理簡直好得過份,無論是Amy、Sookie或Tara...etc.全都美過了頭。(當然,Amy尤其明顯。)而南方小鎮的氣氛和自由奔放異想天開劇情發展也非常吸引我。看似粗糙、庸俗的劇情加上影像、人物以及趣味十足的支線情節,讓我覺得粗中有細,是個用心的佳作。


嗯嗯,期待第二季的狼人,看看我的兄弟姊妹表現如何。

Cannonball

漂 By Damien Rice


There's still a little bit of your taste in my mouth
Still a little bit of you laced with my doubt
It's still a little hard to say what's going on

There's till a little bit of your ghost, your witness
Still a little bit of your face I haven't kissed
You step a little closer to me
so close That I can't say what's going on

Stones taught me to fly
Love, it taught me to lie
Life, it taught me to die
So it's not hard to fall
When you float like a cannonball

There's still a little bit of your song in my ear
There's still a little bit of your words I long to hear
You step a little closer each day
So close that I can't see what's going on

And stones taught me to fly
Love, it taught me to lie
Life, taught me to die
So it's not hard to fall
When you float like a cannon

Stones taught me to fly
Love, it taught me to cry
So come on courage
Teach me to be shy
'Cause it's not hard to fall

And I don't wanna scare her
It's not hard to fall
And I don't wanna lose
It's not hard to grow
When you know that you're just don't know

X X X

品嚐妳的餘味,一點
纏綿疑惑不解,一些
發生什麼,難以表白

妳的靈魂,妳的見證
我尚未吻過的,妳的臉龐
妳步步靠近
我心慌意亂

石頭飛向天空
愛情充滿謊言
生命走向死亡
當妳抱緊自己 如水母漂
仍難逃情網

聽得見妳的歌聲,一點
想聽妳說話,一些
妳日日靠近
我雙眼迷濛

石頭飛向天空
愛情充滿謊言
生命走向死亡
當妳抱緊自己 如水母漂
仍難逃情網

石頭飛向天空
愛情充滿淚水
來吧勇氣!我羞怯以對
雖然難逃情網
但不能嚇跑她
即使難逃情網
我不能失去她
當妳終於明白
愛已滋長

X X X

Damien Rice的第一張專輯"O",
歌聲超凡,曲風多樣,詞尤其值得咀嚼回味。
歌詞用字遣詞簡單卻富涵詩意,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字都看得懂,每句都讀得通,卻無法翻譯!」

為什麼會把這首歌翻譯成這樣?我也不懂。
這跟我的心境不全相同,也和之前翻的完全不同調啊~

有高手可以指點迷津嗎?
也歡迎各種意見啦。

Distance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使我們分隔的是距離。

空間的距離、生與死的距離、思想的距離、行為的距離、
欲望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回憶的距離、理想的距離、
現實的距離、悲與喜的距離、情緒的距離、理性的距離、
感覺的距離、真與假的距離、自我的距離、哀傷的距離、
生活的距離、傷與痛的距離、歇斯底里的距離、害怕面對真實的距離......

妳賜我自由,在失去一切之後。


小美人魚化身魔鏡皇后,白雪公主調製著毒蘋果。
王子吃了怪獸之後,搶走夢貓的煙斗猛抽。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長靴貓從口袋拿出法寶變身,小紅帽吐出七矮人不甘示弱。
不搭嘎不搭嘎不嘎搭搭嘎嘎
小仙子吟唱詛咒,溫蒂和藍鬍子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一次,換我流落街頭,
可惜,妳愛貓咪,卻不必然伸出援手。

從前從前,有一隻小貓,她遇上大野狼......

羅伯‧威爾森 X 魏海敏 X《歐蘭朵》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我從沒看過羅伯‧威爾森的戲,也沒看過魏海敏的演出;
歐蘭朵,我也只看過電影。甚至,直到開演前一刻,
我才知道原來這是齣獨角戲、魏海敏是鼎鼎大名的京劇名角;
羅伯‧威爾森,嗯,他就坐在我前面......
(後來我們被要求換位子,哼~如果沒換我就會好好問問羅伯:
What have you done?)

吳爾芙的這本小說非常瘋狂,不只是變女變男變變變,
書中也有許多「脫序」演出;電影中就時常有主角對著攝影機說話的鏡頭,
因為整個畫面並不很搞笑,所以效果很強烈,也就是很有「笑點」。
總之雖然我沒讀過原著,但身邊的朋友和我自己都很喜歡這部電影。

我必須承認我不喜歡這部戲,甚至我覺得它很有問題;
魏海敏獨撐兩小時不中斷的演出的確厲害,但這兩小時中讓我「入戲」的
時間卻很少,幾乎沒有......

羅伯‧威爾森所創立的是「意象劇場」,而他的名作《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則被譽為後現代主義劇場代表作。但我對他幾乎一無所知,
只能從《歐蘭朵》這部戲來剖析。

這並不是一部「感情流露」的戲,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劇場機器;
所有的一切都是道具,包括開場前搭配聲聲巨響漸暗的燈光,
有如開場白前的開場白,帶觀眾進入劇場。

這也不是一部要你入戲的戲,它使觀者「中斷」而非耽溺在情感中,
演員依循著燈光與走位,一面演出表露心聲一面擔當旁白,
時而利用象徵性的道具、動作,時而唱出角色的情感。

目前為止已經出現不少問題;據說這場戲的燈光和走位和法語版一模一樣,
我想道具也差不多吧,可是魏海敏在戲中卻是半個京劇演員,有一些身段和
唱腔,甚至演出的節奏,取自於京劇(念、作、唱、打);
它保留部分京劇元素,但又可以明顯地看見西方劇場的元素
(動作、台詞、走位、道具......)

《歐蘭朵》不能以京劇方式演出嗎?或許可以,而問題在於這部戲的劇情、
情感很複雜,若以非情感的意象結構來演出,是否同樣重意象的京劇,
有點讓人混淆了感覺?
我是說,我以為京劇是個重感覺的戲劇,它有許多意象性的動作,
而「唱」的部分更是表露情感的重要方式。
也就是說,羅伯‧威爾森的「劇場意象」重的是情感嗎?或許不一定,
但在這場戲中,image相當混亂;如果意象有象徵性的意義,那是因為有
象徵結構讓我們能夠理解,而這部戲的結構並不明顯;
據說導演想傳達的是「孤獨」,然而我並未在戲中讀到孤獨。

京劇的意象和劇場的image肯定是不同的,而在這部戲中相互混淆,
不僅觀眾無法趕到感到力量,甚至削弱了原著的特點;獨白、旁白和歌唱混雜,
所以並不會有電影中「對著鏡頭說話」的跳tone效果。
(原著小說也有這類元素,但我必須說我沒讀過,無法舉例。)

跳tone是一種中斷,它必須以入戲當作前提;原本沈浸在戲中,
突然主角對著你說話,怪怪的感覺。

這部戲唯一讓我覺得「怪怪的」,就是「七億」。
我強烈地、強烈地懷疑這是不是羅伯的意思;當歐蘭朵變成女人,
她正苦思是否要嫁給富翁,
於是她說:「他的財產有三億、四億,不,是七億!」
全場一片笑聲。
我才恍然大悟,這是扁家洗錢梗!!!
OOXX...為什麼要加這一段呢?這個梗在戲中用了兩次,兩次都引起大笑,
我兩次都不知道該不該笑......我也不懂為什麼,但這個梗讓我覺得很low,
歐蘭朵跟洗錢案有什麼關係?啊!我想這是向原著致敬的跳tone梗吧!

京劇或其他傳統戲劇,偏重的是過程而不是情節,然而《歐蘭朵》是本
情節複雜的小說,兩個不搭嘎的要搞在一起並不是不行,可是當劇場中的
符號只能起象徵性作用而無結構,我不懂導演究竟想說什麼。

因為許多的uncanniness讓我懷疑羅伯到底做到多少導演工作?
除了走位和燈光;他是否用心處理過台詞、京劇身段的問題
(他應該不懂中文)?

「玩偶之家」是寫實的,整齣戲相當有整體性;莫努虛金重人味但勇於突破;
歐丁劇場既有人味又能掌握象徵元素,。但這齣戲到底要給出什麼我卻不清楚,
總不能說後現代就是讓人搞不懂吧?

這部戲的某個高潮,理論上,是魏海敏作詞作曲的一首歌,
描述歐蘭朵歷經漫長歲月,到了「現代」。
對於這首歌,我覺得有點,呃,糟糕。

羅伯‧威爾森 X 魏海敏 X《歐蘭朵》,搞出了一個四不像,
我不清楚這是不是導演想做的,但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
就是「七億」這個爛梗。「孤獨」是否是它的主題,我不知道。

駱駝何辜?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腥羶色也需要時時更新以保持新鮮度;前些日子開始,女名人「明顯的陰部形狀」成了最新話題,「駱駝蹄」這個新詞即指稱「因為太緊而相當明顯的女性外陰」。

我嘗試針對這個現象寫點什麼,卻發現很難下筆,要稱呼它都不容易;男性外陰有相當多詞語可用:屌、雞雞、「懶」系列等等,女性的外陰部到底要用什麼詞彙來指稱呢?是「弟弟妹妹」系列,還是「屄屄屌屌」系列?

我想用「屄」來指稱比較好一點,可是這個字並不常用。很多人都會罵「X你個B」,卻不知道"B"有個正體中文字:「屄」。也許有很多人知道它,但當我們說這個人很屌,卻沒人說這個人很屄。(是的,中國是有人說「牛逼」,但那原本不是台灣常用的詞彙;其義為何請搜尋或待解。)而除了屄之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適切的字詞。

男女的外陰部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男模可以穿子彈內褲拍照,女人露個屄形就被羞辱、嘲弄?

我想探究這個問題,但它牽動到整個「父權體制」,而光是要解釋「何謂父權體制?」就得花上很多篇幅,於是就一直怠惰延宕......幸好,最近借了一本新書:「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The Gender Knot)。這本書深入淺出、豐厚廣博,你想問的有關性別(主要是異性戀男女)的問題應該都有(我目前只讀了一兩章,這是臆測)。

「厭女文化(Misogyny)是無可逃避的,因為它不是人格瑕疵;它是父權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就像是魚,在含有厭女文化的海裡游泳,若不讓厭女文化經過我們的鰓,我們就無法呼吸。」(TGK P.75)
「駱駝蹄」這個梗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性別問題,不只是「歧視」或感受那麼簡單;如果有人認為這只是個人感受的問題,那麼此書的作者Allan G. Johnson已經告訴你:「若以為任何一個人能全身而退,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且也使自己喪失了力量。之所以一廂情願,是因為這種想法背離了我們所知道的社會化過程以及形塑現實的文化力量;它之所以讓我們喪失了力量,是因為如果我們相信厭女文化和我們無關,那麼我們就不會覺得非得要好好處理它。」(TGK P.75)

從我舉的外陰部相關詞彙,以及男模/女名人影像上與論述上的差異(同樣是顯露性器官,卻有不同的觀感),書中還有更多不勝枚舉的例證,這肯定不單只是感受問題,因為感受也是我們被形塑的一部分。(請看「身體部署」)「駱駝蹄」能成為一個梗,是因為不可忽視的性別差異現實條件產生的,它也許讓人發笑,但不見得是個好笑話。

更不用說,倒楣的駱駝,莫名其妙成為笑點,雌性哺乳動物都有屄不是嗎?何必要找牠的腳蹄麻煩?

我們無法接受屄形顯現難道不是事實?人類早期崇拜女體的雕像特別強調乳房、肚子、屄,也就是有關「生育」的文化已不復見,屄消失在歷史的各種影像(繪畫、雕像......)中成為一個謎-有些女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的屄長什麼樣-我們會覺得小男嬰露屌的照片很可愛,但誰曾見過小女嬰露屄的照片?對於女人的身體我們只談論各種美醜標準,這就是我們當下文化的現況,並且隨著各種美容美體技術的進步、時尚風潮崇拜、媒體宣傳等等整個消費機制,迅速且毋庸置疑地(誰會懷疑美醜的價值?)加劇。

在搜尋有關「屄與梅杜莎」、厭女文化的時候,偶然發現一部電影:「陰齒」(Teeth ,2007);它觸及到屄的神秘以及厭女傳說,而且毫不留情地對待屌。所謂的陰齒即女人陰道裡有牙齒的傳說,這部電影即描述一個信仰虔誠但長有陰齒的女人,內容非常諷刺。

不過它也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只見掉在地上的屌,而不見咬斷它的屄?唯一有關屄的鏡頭是原本被貼了貼紙的教科書上的屄解剖圖。或許是尺度問題吧(這也牽涉到性別問題,可以播放斷屌卻不能出現屄嘴?)。
總之這是一部還算不錯的諷刺父權黑色幽默電影,題材感覺很B級,但影像的呈現絕對有A級!

更麻煩的問題是,如何遏止「瞎起鬨」?要終結一個笑點相當困難,這個動作不是引人發笑就是遭受非難。希望在一群瞎起鬨的人之中,會有人願意認真一下,翻翻這本書、看看這部電影。